开栏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资料图片)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广东要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围绕产业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市场优势牵引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产业科技创新的教育人才支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如何充分释放资本和市场的力量,更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和潜能,是中国资本市场在新发展阶段的一道必答题。为了探寻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新路径,南方日报策划“投等大事”栏目,聚焦一线企业、产业背后的投资故事,探寻“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新思路。
机械手臂在车间里挥舞、机器人井然有序穿梭其中……走入广汽埃安智能化生产车间,能够深刻感受到“53秒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冲击。智能化的生产线,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向上突围寻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与此同时,在资本市场上,广汽埃安成为各类资本争相入股的优质标的——数月之前,广汽埃安完成A轮融资,创下国内新能源整车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投后估值超千亿元,成为年度全国最大的新晋独角兽企业。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具备全球比较优势,在整车领域一定会出现世界级的领军企业。”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曹旭光告诉记者,拥有一系列自主研发的“硬科技”是资本押注广汽埃安的重要原因。
在商业领域中,独角兽企业特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但估值已超过10亿美元的新生态企业。它们被看作新经济的风向标,代表着强大的科技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6月20日刚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3》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实现三年翻番,达到66家,占全国近1/4,其中不乏像广汽埃安这样的世界级超级独角兽。
过去两个月,记者密集走访了一批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希望透过它们解码区域经济的创新基因、探寻科技与资本共舞的最佳音律。
世界级湾区独角兽企业群初具规模
在刚出生的小猪耳朵上取一滴血,便可通过“猪芯片”判断它未来“猪生”——产仔的能力、肉质好不好。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猪芯片”技术,成立仅一年的中芯种业成为资本的宠儿,以百亿元估值晋身为2022年中国最年轻的独角兽。
5月初,记者在华南农业大学见到了中芯种业董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珍芳,彼时他每周奔波于各地养猪场与实验室之间,手中负责的一个重要课题正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
“中国人一年要吃掉7亿头猪,生猪种源的自主可控至关重要。”谈起种猪培育工作的重要性,吴珍芳语气坚定。正是对种猪培育技术的执着追求,让其带领中芯种业以硬核技术突破了中国种猪“卡脖子”难题,也因此在资本市场获得广东省种业集团、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等机构23.33亿元的融资。
同样总部位于广州,云舟生物的创始人也是一名科学家。2014年,世界知名分子生物学家、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芝加哥大学人类遗传学系终身教授蓝田在广州创立了云舟生物。2023年5月,该公司完成新一轮股权交易,估值70亿元,成为大湾区最新的独角兽企业。
“创办云舟生物,最早是要解决我自己的实验室也是大多数生命科学实验室常见的难题,就是如何快速且高质量获取基因载体。”深耕生物科技领域加上敏锐的商业洞察,蓝田将科学实验中的痛点转化为创业的商机,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孵化出了广州第一家生物科技独角兽企业。
“独角兽企业代表着新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港交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独角兽企业是经济转型的重要观察指标,也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世界级湾区,一个初具规模的独角兽企业群正在崛起。刚刚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3》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总数创新高,新晋独角兽近百家。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达到66家,占全国的18.5%,三年间总数翻番,仅去年就新晋企业23家,占全国的23.5%。
独角兽企业群的崛起,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创新能力提升和全球市场竞争力增强力证。
“独角兽企业在哪里聚集,就说明哪里有着更好的创业生态。”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长期跟踪全球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情况。他告诉记者,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数量是疫情前的两倍,与整个印度的独角兽企业数量相当。“仅广州过去一年独角兽企业数量就增加12家,成为独角兽数量增长最快的中国城市。”
过去三年,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实现独角兽企业总量的大幅跃升,而且成为了超级独角兽企业的聚集区。
在全球十大独角兽企业中,粤港澳大湾区独占两席——来自广州的快时尚电商希音和深圳的数字银行微众银行,分别位列第四和第六。在12家估值超千亿元的超级独角兽企业中,除了上述2家企业,还有同样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OPPO、vivo、大疆及广汽埃安4家企业。
“独角兽企业增速迅猛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活力四射的最好说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龙建辉博士认为,尽管近70家大湾区独角兽企业分布在电子商务、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等不同行业,但他们有一些共性——通常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商业模式,能够在市场上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对国家的创新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折射作用。
如今在大湾区,正在快速成长起来的一只只独角兽如同动力澎湃的引擎,推动大湾区优势产业加快升级转型,并不断孕育出极具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不断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独角兽公司往往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可以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转型。”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指出,独角兽是领跑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实现其自身发展的同时,往往能带动当地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
以广汽埃安为例,其构筑了就近配套的稳定供应链体系,已形成了126家一级供应商及几百家上游供应链企业或项目省内配套,直接带动年产值贡献达200亿元,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的“汽车硅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产业生态雨林”滋养创新土壤
是什么造就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独角兽企业群?走访中,记者试图寻找答案。
今年“618”大促前夕,记者来到URBAN REVIVO(以下简称“UR”)总部。这是一家员工平均年纪不到30岁的服装企业。前几日,“618”大促结果揭晓,UR夺得天猫、抖音、京东等平台女装销售榜首。
尽管名声在外,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家在全球已拥有约400家门店的快时尚品牌是一家土生土长的广州企业。UR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明光深知企业发展离不开广州的产业滋养:“从设计到店铺上架,最快可以做到6天,因为我们背靠广州成熟的服装供应链体系。”
2006年,UR在广州成立。在与一众国际快时尚品牌的同台竞技中,UR敏锐捕捉到国际品牌“水土不服”痛点,一边坚持设计符合国人需求的快时尚服装;一边依托本土强大的服装产业优势,打造随需而动的柔性供应链体系,每年推出上万款新品。“吸纳全球创意人才,利用本土服装供应链优势,进行全球市场销售。”李光明计划今年在海外开10家门店,希望有朝一日UR成为全球最大的时尚集团。
将广州的纺织服装优势发挥到更极致的是藏于广州番禺区的超级独角兽——希音(SHEIN)。这家过去一年估值增长3100亿元的快时尚电商巨头,在全球独角兽企业中排名第四,属于当之无愧的超级独角兽企业。
如果把海外市场比作一个新战场,希音是那个打头阵的将军,那么其身后大大小小的广州服装工厂就像一个个战士——希音在前方寻找流量和流行趋势,并确定战略和战术,供应商则在后方按照其指令进行小批量的设计、生产。
希音总部所在的番禺南村镇,其辖下城中村塘步东村方圆3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上千家服装工厂,面辅料、车床厂、水洗加工厂等商家一应俱全,其中300—400家制衣厂成为了希音的核心供应商。
“当有订单过来,希音会分给不同的工厂,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多个工厂承接,供销商则通过希音工具系统进行接单,并按照规定时间完成生产。”业内人士拆解超级独角兽的成长模式:借助广州超强的服装供应链能力,创新推出了每天上新多元款式、通过多样性获客精准判断市场趋势、需求一旦产生即刻投入生产的“小单快反”模式,迅速打入国外市场。
同样脱胎于区域优势产业,在汽车行业,记者还看到了另一种独角兽成长路径——去年新晋的独角兽企业中,新能源汽车品牌广汽埃安、新能源公司巨湾技研和移动出行品牌如祺出行均出自广汽集团。
事实上,不仅有广汽集团体系,当前广州在汽车及出行服务领域集中涌现出了9家独角兽企业,其背后是广州抢抓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开放一批创新应用场景,加速汽车产业及出行服务智能化升级。其中,有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依托广州自动驾驶测试场景成为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独角兽企业;也有小鹏汇天打造智能电动飞行汽车,拓展交通出行边界。
它们的成长历程说明,独角兽从来不是横空出世,它们往往孕育于当地的“产业生态雨林”,敏锐洞察趋势,充分利用区域产业的优势,打造更多“独门绝技”或“硬核科技”,迅速对接国内外市场。这是走访中,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群中看到的成长共性。
万亿元产业基金丛林激活科创生态
5月9日上午,随着身披大红花的第一榀钢桁架顺利吊装到位,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三期厂房的建设离封顶阶段更近了一步。
“4年前我刚回广州创办粤芯,那时广东本土集成电路制造企业还是空白。”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陈卫说,粤芯用4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家且唯一量产12英寸晶圆的制造企业。
粤芯半导体是“广东强芯”工程的代表,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崛起的另一只百亿独角兽——2022年11月底,正式完成B轮战略融资,从初创公司到百亿独角兽仅仅用了5年。
透过粤芯半导体,记者找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独角兽企业群崛起的另一股力量——创新资本。粤芯先后经历多轮融资,在其股东名单中,广州产投集团、粤财基金、越秀产业基金、广发证券等本土基金身影格外凸显。
“像粤芯这样的硬科技项目资产重、投入大、周期长,企业的需求肯定远远超过普通的财务投资,拥有产业优势的国有资本必然成为主导。”广州产投集团总经理葛群介绍,广州产投成立1500亿元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和500亿元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
除了高调亮相的广州产投2000亿元母基金,活跃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大量母基金和基金群已经构建起一个覆盖省、市、区,服务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基金丛林。
“深圳创投向来活跃。今年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组合拳,进一步着力打造风投创投高地,不断优化深圳独角兽的生态雨林。”熟悉粤港澳大湾区创投生态的投行人士告诉记者,深圳之外,鲜有人知,广州是去年全国新成立基金总规模最大的城市。
“广州的独角兽企业不仅在融资金额与估值上大幅增长,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投资机构名单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机构来自当地的国资产投。”上述投行人士总结,国有资本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已经成为广州孵化独角兽一个有效方式。
广州金控基金董事长黄成介绍,广州11家区级基金参与投资的8家荣登2023年全球独角兽榜单,26家入选2022年广州市独角兽创新企业,他们为科创企业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
记者在云舟生物的发展历程中看到了这种孵化方式更具体的细节。
云舟生物位于广州开发区投资集团旗下孵化器园区内。为了契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广州开发区投资集团开创了“房东+股东+合作伙伴”的科技型企业合作孵化模式,除了联合旗下子公司向云舟生物提供股权投资,还根据其个性化需求,定制开发了5万平方米的专属GMP(药物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厂房,以及提供了人才推荐、政策落地、财税咨询、员工住房沟通等多方位服务。
浪潮将至,未来已来。粤港澳大湾区还将培育出多少独角兽?面对记者的提问,一名风险投资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世界上最大的渔场都分布在冷暖洋流交汇的水域,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这样的地方。”
南方日报记者 陈颖 黎华联 张艳 周美霖 唐柳雯 唐子湉
关键词: